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越王剑之谜

关灯直达底部

越王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越绝书·宝剑篇》也记有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越王勾践的“纯钧”宝剑评论说:“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职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一物。”根据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越王剑自发现到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在国内一直是“藏而不展”的。直到1999年4月,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前夕,越王勾践剑先是运抵首都北京做短期展出。1999年国庆节后运回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

越王剑自发现以来,至今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如该剑的不锈之谜。经检测,越王勾践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略高,剑身其他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说明该剑不锈并非是因为经过硫化处理,完全是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所致。古墓中尸体、丝绸、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应该就是剑上硫的来源。该剑在江陵望山1号楚墓内棺中出土时,插在髹漆的木质剑鞘里。墓葬深埋在数米的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还是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实,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此外,该墓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这样的环境条件非常有利于越王勾践剑的保存。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并非完全没有生锈,只是锈蚀程度十分轻微,难以看出。至今天,尽管妥善保管,该剑表面也不如出土时明亮了。

(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