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化常识 » 中国文化常识全文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常识》王阳明格竹与龙场顿悟

关灯直达底部

王阳明曾与同学钱友同论“格天下之物”。程朱理学主张:“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脱然自有贯通处。”换言之,每天专心地参究一种事物,达到心与物的界线消失、天地人一体的境界,进而产生对天理的感悟。于是,王阳明和钱友同决定用这种办法修身。两人都曾到庭院去“格竹子”,即面对竹子仔细地参究,以体会其中的道理,结果,两人均以失败告终。《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有关于此的记载:“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朱熹),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箬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格竹失败,一方面,使王阳明对朱熹的格物论充满了失望和怀疑情绪,对朱熹学说产生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又顺理成章地成为王阳明在精神探索过程中寻求新的格物方式的一次机遇,王阳明格竹后来转化为他探求和选择新的精神方向时的动力源泉。

龙场顿悟是阳明心学思想宗旨确立的重要标志。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谪贵州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任驿丞。在龙场期间,他常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并“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一日,“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这就是后人盛称的“龙场顿悟”。

王阳明顿悟之“道”,即吾心之道,意谓圣人之道先天地固存于吾心,不必外求,所以吾心即道。这便否定了朱熹“求理于事物”的认识途径,肯定了“吾性自足”,而“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从此王阳明开始发明“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为其“知行合一”说的创立准备了理论基础。“龙场顿悟”,正是王阳明由否定朱程理学而飞跃到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之关键,为他大步迈进明代新儒学的巍巍殿堂开辟了道路。

(单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