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全文在线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第四章 宗教问题 拾阶而上

关灯直达底部

与此同时,道教也登堂入室。

如果说佛教是从外国到中国,那么,道教便是从下层到上层。从东汉顺帝时期(125-144)于吉著《太平清领书》,到北魏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440)并亲至道坛接受符箓(442),这三百年的历程也很漫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能拾阶而上。

事实上,正如佛教的中国化有三个步骤,道教的合法化也有三个台阶。第一个是民间道教,这就是天师道和太平道。它们虽被看作道教诞生的标志,却其实只是“类宗教”或“准宗教”,而且是底层的甚至地下的。[17]

因此,天师道和太平道不但没有合法地位,还可能遭到取缔和镇压,尤其是在太平道变成黄巾军以后。

孙恩的组织,也一样。

幸运的是,由于教长张鲁投降曹操,天师道躲过一劫并得以传播。更幸运的是,它受到了部分魏晋名士的关注和欢迎。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甚至出现了世代尊奉道教的天师世家,比如王羲之、葛洪、陶弘景。领袖和主力由方士变成了名士,道教也就上了第二个台阶。

没错,民间道教变成了士族道教。[18]

士族道教是民间道教的升级版,也是士族阶级的奢侈品和麻醉剂。实际上,由于门阀制度和黑暗政治,士族作为阶级固然享有法定特权,可以养尊处优不劳而获,作为个人却并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可怕的是,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又会落到谁的头上。

闲暇的日子需要打发,高贵的身份需要显示,这就有了清谈(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十一卷《魏晋风度》)。不安的心灵需要抚慰,空虚的精神需要寄托,于是道教走红。

那么,为什么是道教,不是佛教?

因为东晋以后,偏安江左的士族心之所系已不再是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而是既得利益和个人安危。他们并不想普度众生,只希望健康长寿。因此,道家学派中杨朱主张的及时行乐,庄子主张的逍遥自在,与道教宣扬的服食行气养生成仙,便一并成为士大夫的首选和最爱。

更何况,佛教是胡人的,道教是汉人的。

所以,尽管道教的士族化与佛教的玄学化几乎同时(都完成于东晋),士族化的道教却并没有变成玄学,变成玄学的是佛教的般若学。也就是说,对于佛教,名士们更看重的是义理,是哲学意味和思辨精神。对于道教,他们的态度却是实用主义的,与秦皇汉武并无二致。

很好,清谈有佛,成仙有道。

于是东晋的风气,便是沙门谈玄,名士炼丹。飘逸不群如王羲之,则既谈玄也炼丹。至于民间道教,当然毫无疑问地被视为邪门歪道,根本不能登大雅之堂。

古人为追求长生,不惜一切代价炼制长生不老丹。其实丹丸中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服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中国炼丹术始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上图三尊炼丹炉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从此,道教开始两极分化。转入地下的民间道教继续以通俗的形式传播,甚至从中产生出秘密组织,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和纽带。进入上层社会的士族道教则从书斋和道观走进宫廷,最后青云直上变成皇家道教。

这是第三个台阶。

皇家道教的诞生是必然的。事实上,没有皇帝这把保护伞,任何宗教都不可能获得合法性。因此,道教也要将自己置于皇权的羽翼之下,借助最高权力来求得生存和发展。只不过他们走出这一步,比佛教晚了将近百年。但异曲同工的是,道教依靠的也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佛图澄。

道教的佛图澄叫寇谦之。

寇谦之是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祖上也是世家大族,自己则从小就痴迷于仙道。可惜这位候补神仙虽然热情洋溢态度虔诚,却一直不得要领,经年累月服药练功全都没用,直至遇见一位高人。

高人叫成公兴。

成公兴说:先生有意学道,能隐居吗?

寇谦之说:当然能。

于是,寇谦之被带到华山的一间密室,吃了成公兴给他的一种药,从此没有了饥饿感。但是,当寇谦之来到嵩山的密室,被要求吃第二种药时,他吓得掉头就跑。

那种药,是毒虫和一些让人呕吐的东西。

成公兴叹了一口气说:看来先生与成仙是无缘了,不过却正好可以安邦定国,成为帝王之师。

没人知道寇谦之当时怎么想,只知道后来某一天,成公兴走进第三重密室死去,又在第二天复活,并被来到嵩山的两个仙童接走。原来,成公兴本是神仙,是因为犯了错误才被贬下凡尘的,刑期既满自然重返天庭。

呵呵,原来神仙也会犯错误。

寇谦之则在成公兴“仙逝”之后继续留在嵩山,直到被太上老君和他的玄孙亲自接见。两位上仙传给寇谦之道教秘笈和各种方术,授予他“天师”职称、方圆万里的教区以及统领人鬼之权,同时还赋予他两项神圣的使命,那就是治理整顿道教,并辅佐北方的太平真君。

显然,这是只能当作武侠小说来看的故事,却被隆重地载入史册,因为故事编得像模像样言之凿凿:太上老君下凡是在北魏神瑞二年(415)十月二十二,他的玄孙降临嵩山则在泰常八年(423)十月初五。[19]

这样的造假水平不能不让人佩服。

实际上这两个日子很可能真实地存在,只不过是寇谦之完成准备工作的时间。当然,那两项使命也是他自己赋予自己的。然而这正是寇谦之的过人之处,他非常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也十分明白道教该向何处去。这是他深刻反省天师道近三百年历史和当前现状的结果。

那么,当时的道教问题在哪里?

低俗、混乱、危害政权。比方说,以修炼房中术之名淫乱苟且,以授人符箓之名勒索钱财,以进行宗教活动之名散布流言蜚语聚众闹事等等。这就为士大夫所不齿、统治者所不容,道教也迟早会被镇压或取缔。

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是全方位的。从“扫黄打非”(废除房中术,清理伪书)、制度创新(增订斋戒仪范和戒律)到整顿组织(改革教职父死子继的陈规陋习),不一而足。但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国家政权,严禁妖言惑众,犯上作乱。

这才是关键所在。

改革后的道教被称为新天师道,也称北天师道。它的核心价值其实就是儒家主张的三纲五常,宗教形式和观念则大量模仿照搬佛教,包括立坛宇、修功德、诵经文、持戒律等等,也包括宣扬六道轮回。也就是说,实现改革目标其实靠的是两手:兼修儒教和引佛入道。[20]

寇谦之左右逢源。

如此识大体顾大局,当然颇得统治者的欢心、士大夫的赞同。公元424年或425年,也就是刘义隆成为宋文帝那年或次年,寇谦之在北魏首都平城建立了天师道场。十六年之后,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两年后,他又亲至道坛接受符箓,并使之成为新皇帝即位时必须举行的仪式。[21]

道教正式成为北魏国教。

寇谦之则成为北魏国师。

这时,距离佛图澄被尊为大和尚已近百年。在中国北方曾经风靡一时的佛教,现在命运又如何?

[17]太平道的创立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以于吉著《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标志,时间在顺帝时期;另一种认为以张角传教为标志,时间在灵帝时期。请参看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

[18]请参看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

[19]以上见《魏书·释老志》。

[20]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寇谦之条。

[21]见《魏书》之《世祖纪》、《释老志》,《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关于寇谦之建天师道场的时间,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称在424年,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寇谦之条称在公元425年,《资治通鉴》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