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全文在线阅读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第一章 生于忧患 泾渭之间

关灯直达底部

按照周人自己的说法,他们的始祖叫弃。

弃,是个人的姓名,还是部族的族名?不清楚。但周人说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母亲叫姜嫄。姜嫄因为踩到一个巨大的脚印,便怀孕生下了弃。据说,弃在尧舜的时代担任过联盟的农业部长,叫后稷。后即领导,稷为谷子,后稷的意思就是主管农业。为什么尧让弃主管农业呢?因为他是最早种谷子和麦子的人,被人们尊为农神。

弃,是三四千年前的“袁隆平”。

这当然是传说。但要说周族重农,则不成问题。周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一块农田。事实上,夏商周能够轮流坐庄,先后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因为有先进的生产力撑腰。他们的优势,夏是水利技术,商是青铜技术,周是农业技术。周,是一个农业民族。

◎甲骨文“周”(新1269)◎金文“周”(德方鼎,王在成周)

然而到夏文明衰落时,周人却很奇怪地放弃本行,把自己变成了游牧民族,“奔于戎狄之间”,直到公刘的时代才重归农业。公刘是人名,准确地说叫刘,公则是头衔,相当于王或侯。如果在后世,就该叫刘公。他应该是周人靠得住的始祖。号称公刘,则可能是这时周人已经建立了部落国家。

公刘之后若干代,是公亶父(亶读如胆)。公亶父的名字是亶父,公也是头衔。他后来被追认为太王。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据说是吴国的始祖。老三季历接班,被称为公季或王季。[5]

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文王的儿子则是武王。周族的世系,大约如下——

历史地位 姓名 称号 关系 传说的始祖 弃 后稷 姜嫄之子 创建部落国家者 刘 公 传为弃之后 迁至周原建立周国者 亶父 公,太王 传为公刘之后 发展壮大周国者 季历 公季,王季 亶父三子 准备推翻殷商者 姬昌 文王 王季长子 实施推翻殷商者 姬发 武王 文王次子

当然,所谓公刘的时代重归农业,也可能是周人的粉饰之词。实际情况,是之前他们文化落后,不被看作诸夏,而被看作戎狄。但不管怎么说,到公亶父时,他们迁到了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族名也开始叫周。

据《中国考古学·两周卷》。

周原可是个好地方。

说起来周原也是“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之间”。这两条河,就是清浊分明的泾水和渭水。这里土地肥沃水草肥美,据说就连野菜都是甜的,猫头鹰叫起来都像唱歌。[6]

移民到这里的周族,开荒种地,也放牧牛羊。《诗·小雅·无羊》这样唱道——

谁说你没有羊?

三百只喜洋洋。

谁说你没有牛?

七尺长九十头。

你的羊来了,

角和角挤在一起;

你的牛来了,

大耳朵摇来摇去。[7]

其实,早在公亶父之前三四百年的公刘时期,周已俨然农业大族。公刘是带着族民迁徙过的,但那显然是为了发展壮大开拓进取。所以,他只带走了部分族民,还有一部分留在原地。留在原地的做了安顿,打算迁徙的则准备充分。《诗·大雅·公刘》这样唱道——

不安于现状,

不安于小康。

划清田界,

装满谷仓。

备足干粮,

背起行囊。

干戈斧钺,

全副武装。

我们这才奔向远方。[8]

呵呵,他们是不会贸然行事的。

这是典型的农业民族风格。

是的,农业生产周期长,劳作苦,收获又没有保证。不违农时是必需的,精耕细作是必需的,费心费力也是肯定的。然而秋收时节的一场暴雨或冰雹,便前功尽弃,颗粒无收。那个时候,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

这就不能不忧患,不能不理性,也必须精打细算,未雨绸缪。总之,农业民族不可能像商业民族那样豪赌:既敢一掷千金,又能一本万利。

因此,一直在内陆腹地春耕夏耘的周族,不会像来自渤海岸边又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的商族,披着海风,带着贝壳,靠着青铜器和甲骨文,沉醉于科学、技术、预言和政治化巫术,把自己的文明演绎得浪漫而神奇,诡异而绚烂。

商与周,就像泾水和渭水。

这两种文明的风格差异,甚至表现于他们对待神祇和祖宗的方式——商人请神喝酒,周人请神吃饭。考古发现证明,商的礼器多为酒器,周则多为食器。也就是说,商的祭坛酒香四溢,周的神殿五谷丰登。

不难想象,周人的祭祀仪式也要庄严肃穆得多。他们会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摆放好煮肉的鼎和盛饭的簋(读如鬼),在钟鸣声中默默与神共食,绝不会像商人那样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最后变成步履蹒跚的裸体舞会。[9]

哈!商人是酒鬼,周人是食客。

尼采说过,希腊艺术有两种精神: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又叫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感性精神。日神精神又叫阿波罗精神,即理性精神。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希腊文明的秘密所在,也是这种文明不朽的秘密所在。

如果借用这个说法来看待中华史,那么,商就是我们的狄俄尼索斯,周则是我们的阿波罗。所以,商灵性,周理性;商浪漫,周严谨;商重巫官,周重史官;商重鬼神,周重人文。只不过西周以后,周文化成了主旋律,商传统则变成亚文化,只能在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那里若隐若现。

商文化退居二线,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中华文明的底色,连同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心理,都将被周人刷新。

[5]公亶父,《史记》和许多历史著作都称为“古公亶父”,是不对的。《诗经》中“古公亶父”的“古”,是“昔”的意思,请参看杨宽《西周史》。

[6]周原的野菜是甜的,见《诗·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猫头鹰叫起来都像唱歌,见《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7]《诗·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8]《诗·大雅·公刘》的原文是:“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9]商人的酒器有尊、罍(读如雷)、卣(读如有)、斝(读如假)、爵;周的食器有鼎、簋(读如鬼)、盨(读如须)、鬲(读如利)、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