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吕正操回忆录 » 吕正操回忆录全文在线阅读

《吕正操回忆录》第194节:要修路先选线(2)

关灯直达底部

第二次:

五月五日至二十一日,我从武汉出发,经沙洋、宜昌、巴东、奉节、万县、恩施、来凤、保靖、桑植、大庸、常德、吉首、秀山、印江等地,到达遵义。十七天途径湖北、四川、湖南、贵州四省三十八个县,行程共计三千一百多公里,其中水程六百九十六公里。沿途察看铁路选线线路,详记行踪、观感以及途径县历史沿革和经济地理情形。

八日《日记》写道:“(巴东)北岸十五公里皆属山坡,便于修路。入巫山十二峰则形势大变,尽属悬崖峭壁,不能修路堤,也无法设站,必须打十公里左右的长洞,才能通过。继入巫峡,线路长十八公里,亦不能设站。孔明碑站在峭壁上,从图上曲线看,有可能设站,但实地看看,根本不可能,可见室内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去天壤。过巫山县后,则山势开豁,便于修路堤,行三十五公里后,入瞿塘峡,长约五公里需要开山洞,达白帝城奉节县。”

九日《日记》写道:“奉节至万县,两岸山势较缓,但沟涧横列,修路须建很多桥涵和档墙。小江以下有金字山相连,坡度在45°,修路基也很困难。这一段虽无长隧,但工程量也很大。从巫山到万县全属万县专区。北岸有许多山沟,可摆中小工厂。万县至梁平、重庆间可摆大工厂。梁平有煤,可供动力之用。”

十日《日记》写道:“川、鄂、湘边,土地虽少,但土壤保水保肥力强,粮产量大,各种植物均易生长。如能在保土、治水、施肥、交通四件事上下些工夫,这些地方都是生产大有希望的地区。”

十五日《日记》写道:“大庸到慈利,一渡沣水;到石门县前,又渡沣水;自石门经张公庙(铁甲山渡口)三渡沣水而至常德。大庸基本是山区,东部有一部分为丘陵区;慈利为丘陵区,有一部分山区;石门为丘陵区,过张公庙以后则豁然开朗,为一望无际之平原。十天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大平原。”

十六日《日记》写道:“(从常德出发)少顷渡沅江走江南岸,五十公里看公路旁边的桃花源,完全是人造的,有此益证陶文之假。后人无聊,牵强附会,徒增麻烦。”

十八日《日记》写道:“从吉首出发,经过矮寨峰顶。川湘公路在此处一公里内盘绕十四匝,极为险峻。在顶上俯视洞河溪流,群山拱立,亦一极好风景。洞河发源自大、小龙洞,从洞中流出,高者三百公尺为大龙洞,小龙洞亦有一百公尺,现已发电,大龙洞仍拟装机发电。过矮寨后行五十公里到花垣,再行二十五公里到荣洞为川湘分界处。再行四十七公里即到秀山。……秀山到园梁山,再到彭水,新选出一条不经黔江的方案,可缩短四十四公里,工程量也差不多。正安方案也作了初步勘察,工程量相当大,且有十二处车站在页岩地质上,不易稳固,但线路经过贵州,有联系到遵义之便利,可以减少现有川黔路的压力。”

十九日《日记》写道:“上午九点到四一一总队听大家讨论川汉方案意见,多数人意见着重在沣水、沅水方案,其他方案多数人不大赞成。秀山以西亦有三方案即正安、南川、涪陵方案,三个方案都有不同意见。这是少数人讨论,准备在六月份开一次大讨论会,再最后提出推荐方案。下午四点对总队职工讲了一次形势。”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建国后(“文化”期间除外)的日记保存完好。这里摘录的十多篇日记片断,记述了当年勘察线路的行程,而且还描述了所经历地区的自然风貌,其中也有不少深切的感受。

经过实地勘测,我又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比较分析,反复论证,结论是:川汉线地质相当复杂,工程异常艰巨,造价极高;而修建襄渝线则切实可行。于是,铁道部向毛主席送上请示报告,建议暂不修川汉铁路,应立即动工修建襄渝铁路,以达到川汉线从重庆通往武汉的目的。

毛主席认真研究了铁道部的报告,同意修建襄渝铁路,收回自己的意见。